爱企云-深圳网站建设
所在位置: 首页 > 动态 > 技术干货 > 网页设计常踩的 8 个坑:色彩、排版、适配的解决方案

网页设计常踩的 8 个坑:色彩、排版、适配的解决方案

设计师在网页设计中,常陷入 “自我审美优先” 的误区 —— 觉得色彩丰富就是高级、排版复杂就是精致、适配仅靠 “缩放” 就行,最终导致网页 “好看不好用”:用户看不清文字、找不到按钮、在手机上浏览错乱。实际上,网页设计的核心是 “用户体验优先”,色彩、排版、适配的每一步都需贴合用户认知与使用习惯。本文梳理 8 个高频踩坑点,从问题表现、背后原因到解决方案,帮设计师避开误区,做出 “既好看又好用” 的网页。


一、色彩篇:别让 “视觉狂欢” 变成 “用户负担”


色彩是网页的 “第一印象”,但错误的色彩运用会直接影响用户阅读与操作,甚至引发情绪抵触。


1. 坑点 1:色彩数量过多,视觉杂乱无焦点


问题表现:网页用 5 种以上高饱和色彩(如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紫同时出现),按钮、标题、背景各用不同颜色,用户浏览时视线被分散,找不到核心信息;


背后原因:误以为 “色彩丰富 = 视觉吸引”,忽视 “色彩需服务于信息层级”—— 核心信息需用高对比度色彩突出,辅助信息用低饱和度色彩弱化,而非所有元素都 “抢眼球”;


解决方案:


控制色彩总数:主色(品牌色)1 种 + 辅助色(点缀色)2 种 + 中性色(黑、白、灰)3 种以内,总色彩不超过 6 种;


明确色彩分工:主色用于核心按钮(如 “立即购买”“提交”)、标题;辅助色用于次要按钮(如 “取消”“返回”)、标签;中性色用于正文、背景,避免 “主次不分”;


案例参考:某电商网页将主色定为蓝色(#165DFF),用于 “加入购物车” 按钮与商品标题;辅助色定为橙色(#FF7D00),用于 “优惠券” 标签;正文用深灰(#333333),背景用浅灰(#F5F5F5),视觉清晰且焦点突出。


2. 坑点 2:色彩对比度不足,文字 “看不清”


问题表现:浅色文字配浅色背景(如灰色 #999999 文字配白色 #FFFFFF 背景)、深色文字配深色背景(如黑色 #000000 文字配深灰 #333333 背景),用户需眯眼才能看清文字,尤其老年用户或低性能屏幕用户体验极差;


背后原因:忽视 “色彩对比度标准”(WCAG 无障碍标准),仅靠 “自己看着清楚” 判断,未考虑不同用户与设备的差异;


解决方案:


遵循 WCAG 对比度标准:正文文字(小于 18pt)与背景的对比度不低于 4.5:1,标题文字(大于 18pt)不低于 3:1;


用工具验证:通过 “WebAIM 对比度检查器” 输入文字色与背景色的色值,实时查看对比度是否达标,不达标则调整色值(如将 #999999 文字改为 #666666,提升与白色背景的对比度);


避坑细节:避免用 “纯黑色文字(#000000)配纯白色背景(#FFFFFF)”,虽对比度达标,但强光下易产生视觉疲劳,可将文字改为 #333333,背景改为 #F8F8F8。

深圳网站建设

二、排版篇:别让 “文字堆砌” 变成 “阅读障碍”


排版是网页的 “信息骨架”,错误的排版会让用户 “读不下去”,甚至找不到关键内容。


3. 坑点 3:字体选择混乱,风格不统一


问题表现:标题用书法字体、正文用西文字体、按钮用卡通字体,不同模块字体风格差异大,用户阅读时需频繁适应,认知负担重;


背后原因:误以为 “字体多样 = 设计感”,忽视 “字体需服务于阅读流畅度”—— 同一网页的字体风格需统一,仅通过字重、字号区分层级;


解决方案:


确定字体体系:正文选用 “无衬线字体”(如思源黑体、Roboto),易读性强;标题可选用 “粗体无衬线字体”(如思源黑体 Bold),与正文形成区分,避免用书法、艺术字体(除非是文创类网页);


统一字体家族:同一语言仅用 1 种字体(如中文用思源黑体,英文用 Roboto),避免 “中文段落中夹杂西文字体”;


案例参考:某教育网页正文用思源黑体 Regular(14px),标题用思源黑体 Bold(18px),按钮文字用思源黑体 Medium(16px),整体风格统一,阅读流畅。


4. 坑点 4:行高、字间距不合理,文字 “挤成一团”


问题表现:正文行高过小(如 14px 文字行高 16px),文字上下重叠;字间距过大(如 14px 文字字间距 2px),文字分散易断句;用户阅读时需频繁换行或重新聚焦,效率极低;


背后原因:未掌握 “字体尺寸与行高、字间距的适配规律”,仅凭主观感受调整;


解决方案:


行高适配公式:正文行高 = 字体尺寸 ×1.5-1.8(如 14px 文字行高 21-25px,16px 文字行高 24-29px);标题行高 = 字体尺寸 ×1.2-1.5(如 18px 标题行高 22-27px),避免行高过大导致 “文字分散” 或过小导致 “重叠”;


字间距适配:正文字间距默认 0-0.5px,避免调整;标题字间距可根据字体尺寸微调(如 24px 标题字间距 0.5-1px),增强视觉张力,但不超过 1px;


避坑细节:长段落正文(超过 3 行)需控制每行字数在 40-60 字,超过则调整页面宽度或字体尺寸,避免 “一行文字太长,用户换行时找不到下一行开头”。


5. 坑点 5:信息层级模糊,用户 “找不到重点”


问题表现:标题、副标题、正文用相同字号、字重,如全部用 14px 常规字重;用户浏览时无法快速区分 “哪是标题、哪是内容”,需逐行阅读,效率低;


背后原因:忽视 “信息层级需通过排版强化”—— 用户阅读网页时,习惯先看标题、再看正文,若层级模糊,会打乱阅读节奏;


解决方案:


建立三级信息层级:


一级标题(页面主标题):字号 18-24px,字重 Bold,颜色为主色;


二级标题(模块标题):字号 16-18px,字重 Medium,颜色为深灰;


正文(内容文字):字号 14px,字重 Regular,颜色为中灰;


用 “留白” 强化层级:标题与正文之间留白 16-24px,模块与模块之间留白 24-32px,避免 “信息挤在一起,层级被淹没”;


案例参考:某资讯网页,页面主标题 “2025 科技趋势” 用 22px Bold 蓝色,模块标题 “AI 应用” 用 18px Medium 深灰,正文用 14px Regular 中灰,标题与正文留白 20px,用户一眼就能区分信息层级。

深圳网站建设公司

三、适配篇:别让 “单一设计” 变成 “多设备灾难”


适配是网页的 “生存基础”,错误的适配会让网页在手机、平板上 “面目全非”,失去大量移动用户。


6. 坑点 6:用 “固定像素” 设计,移动端 “错乱变形”


问题表现:按钮宽度固定为 200px、页面宽度固定为 1200px;在手机上浏览时,按钮超出屏幕,页面需左右滑动才能看全,操作极不方便;

背后原因:用 “PC 端思维” 设计,忽视 “移动端屏幕尺寸多样”(从 4.7 英寸到 6.7 英寸),未采用 “弹性布局”;


解决方案:


采用 “相对单位” 替代固定像素:


宽度用 “百分比”(如按钮宽度设为 80%,随屏幕宽度自适应);


字号用 “rem”(1rem = 根元素字号,默认 16px),如正文 14px 改为 0.875rem,移动端可通过调整根元素字号(如改为 14px),实现整体字号缩小;


关键元素 “最小尺寸限制”:按钮最小宽度不小于 80px,最小高度不小于 44px(移动端拇指可轻松点击),避免 “按钮太小,用户点不到”;


避坑细节:禁止用 “绝对定位” 固定元素位置(如将导航栏固定在左侧 200px 处),改用 “flex 布局” 或 “grid 布局”,确保元素随屏幕尺寸自适应。


7. 坑点 7:移动端 “照搬 PC 端内容”,信息 “挤成一团”


问题表现:PC 端首页有 5 个轮播 Banner、10 个推荐模块,移动端直接缩小显示,导致 Banner 文字模糊、模块之间挤在一起,用户需频繁滑动才能找到核心功能;


背后原因:误以为 “适配 = 缩小”,忽视 “移动端用户需求与 PC 端不同”—— 移动端用户更关注 “核心功能快速触达”,而非 “全量信息展示”;


解决方案:


移动端 “内容取舍”:保留核心模块(如搜索框、核心功能入口、热门内容),删除非核心模块(如 PC 端的侧边推荐栏、非必要广告);


移动端 “布局调整”:PC 端横向排列的模块(如 3 个商品卡片并排),移动端改为纵向排列(1 个商品卡片占满屏幕宽度);PC 端顶部导航栏,移动端改为底部导航栏(拇指可达区);


案例参考:某电商 PC 端首页有 “轮播 Banner、分类导航、促销活动、推荐商品”4 大模块,移动端仅保留 “搜索框、底部导航(首页 / 分类 / 购物车 / 我的)、3 个热门商品”,删除轮播 Banner 与促销活动,用户在手机上能快速找到 “搜索商品”“查看购物车” 等核心功能。


8. 坑点 8:忽视 “特殊设备” 适配,小众用户 “被抛弃”


问题表现:网页在常规手机、电脑上显示正常,但在折叠屏手机(如上下折叠、左右折叠)、平板横屏上显示错乱,如文字重叠、按钮消失;


背后原因:仅测试主流设备(如 iPhone 14、华为 Mate 60),忽视 “特殊设备屏幕尺寸与比例差异”;


解决方案:


测试 “多尺寸、多比例” 设备:


折叠屏:测试 “折叠状态”(如 4.7 英寸)与 “展开状态”(如 7.6 英寸),确保布局随屏幕尺寸动态调整;


平板:测试横屏(16:9)与竖屏(9:16),避免 “横屏时模块横向溢出,竖屏时模块纵向挤在一起”;


用 “媒体查询” 精准适配:针对特殊屏幕尺寸写适配代码,如 “当屏幕宽度大于 1024px(平板横屏)时,调整模块排列为 2 列;当屏幕宽度小于 375px(小屏手机)时,缩小字号至 12px”;


工具推荐:用 “Chrome 开发者工具” 的 “设备模拟” 功能,选择折叠屏、平板等设备型号,实时预览适配效果,及时调整问题。

避开坑的核心是 “回归用户视角”


网页设计的 8 个坑,本质都是 “设计师主观判断凌驾于用户需求之上”—— 觉得色彩丰富好看,却没考虑用户阅读清晰度;觉得排版复杂精致,却没考虑用户阅读效率;觉得适配只是缩小,却没考虑多设备用户体验。


避开这些坑的关键,不是掌握复杂的设计技巧,而是 “回归用户视角”:设计色彩时,想想 “老年用户能看清吗”;设计排版时,想想 “用户能快速找到重点吗”;设计适配时,想想 “手机用户操作方便吗”。多做用户测试(让不同年龄、不同设备的用户试用),多关注数据反馈(如移动端跳出率高,可能是适配有问题),才能做出 “既符合审美,又贴合用户需求” 的网页。


没有了
联系爱企云
LET'S TALK
LET'S TALK
做品质网站,直接与总监谈
我们不搞销售套路,只有真正懂设计、懂技术、懂方案的人在与您交流
咨询直达   熊总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