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工是设计师和企业都不愿面对的 “痛点”—— 不仅会消耗大量时间、人力成本,还可能错过项目上线的最佳时机。据行业数据统计,约 60% 的设计返工源于前期准备不充分,比如需求模糊、用户定位不清等问题。想要从根源上避免返工,做好设计前期的 6 个核心准备,远比中途修改更高效。
设计前若未理清需求,后续很可能出现 “设计师觉得好看,甲方觉得没用” 的尴尬局面。这一步的核心是 “把模糊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设计指标”,具体可分 3 个动作:
首先,召开需求对齐会。邀请甲方、产品、运营等关键角色参会,用 “5W1H” 法明确核心问题:Why(网站目的,是品牌展示还是转化成交?)、Who(面向哪类用户?)、What(需包含哪些核心功能,如表单提交、商品支付?)、When(上线时间节点)、Where(用户主要通过 PC 端还是移动端访问?)、How(用什么风格传递品牌调性?) 。比如电商网站需重点突出 “商品展示”“购物车” 功能,而企业官网则需强化 “关于我们”“案例展示” 板块。
其次,梳理需求优先级。用 “四象限法则” 将需求分为 “紧急重要”“重要不紧急”“紧急不重要”“不紧急不重要”,避免因堆砌功能导致设计混乱。例如,教育类网站的 “课程报名” 功能属于 “紧急重要”,需优先纳入核心设计范围;而 “用户社区” 可列为后期迭代需求。
最后,形成书面需求文档。将对齐后的需求整理成《网站设计需求说明书》,明确功能清单、风格要求、技术限制(如是否需兼容旧版浏览器)等,让所有参与方签字确认。这一步能避免后期因 “口头需求” 产生争议,成为设计的 “铁律依据”。
脱离用户的设计,再好看也只是 “自嗨”。前期做好用户分析,能确保设计符合用户使用习惯,避免后期因 “用户不买单” 被迫修改。具体可从 3 个维度切入:
第一,绘制用户画像。通过调研问卷、行业报告、竞品用户数据等,整理用户的基本属性(年龄、职业、地域)、行为习惯(常用设备、浏览时长)、核心痛点(如 “找不到客服入口”“加载速度慢”) 。比如面向中老年用户的健康类网站,需放大字体、简化导航;而面向年轻群体的潮牌网站,则可采用更个性的动态交互设计。
第二,明确用户核心诉求。针对不同用户场景,梳理 “用户访问网站的核心目的”。例如,求职者访问企业官网,最关注 “招聘信息”“公司福利”;消费者访问电商网站,则更在意 “商品评价”“物流信息”。设计时需将这些核心诉求对应的板块放在显眼位置,减少用户操作路径。
第三,模拟用户使用场景。通过 “用户旅程图” 还原用户从 “进入网站 — 浏览内容 — 完成操作” 的全流程,预判可能遇到的问题。比如用户在移动端提交表单时,是否会因 “输入框太小” 导致操作不便?提前规避这类问题,能大幅降低后期修改概率。
盲目跟风竞品或完全脱离行业标准,都可能导致设计返工。前期做好竞品调研,既能避免 “重复踩坑”,也能找到差异化设计方向,具体分两步走:
首先,筛选核心竞品。选择 3-5 个同行业、同用户群体的优秀竞品(包括头部平台和小众创新网站),避免范围过大导致信息过载。例如设计母婴类网站,可参考 “宝宝树” 的内容分类逻辑,同时关注新兴小众平台的视觉风格创新。
其次,针对性拆解分析。从 “功能布局、视觉风格、用户体验” 三个维度做对比:功能上,观察竞品的核心板块位置(如 “会员中心” 是否在导航栏显眼处);视觉上,记录主流色彩搭配(如金融类网站多采用蓝色传递信任感);体验上,测试关键操作流程(如 “注册步骤是否超过 3 步”)。同时,标注竞品的 “痛点”,比如某竞品 “商品搜索结果页加载慢”,可将 “优化搜索速度” 作为自身设计的优势点。
需要注意的是,调研竞品不是 “抄袭”,而是通过分析行业共性找到 “用户默认的使用习惯”(如导航栏通常在页面顶部),再结合自身品牌调性做创新,避免因设计过于另类导致用户理解成本高。
很多设计师前期只关注视觉效果,忽略技术实现难度,导致后期因 “技术达不到” 被迫修改设计 —— 比如复杂的 3D 动画在移动端加载卡顿,或特殊字体在部分浏览器显示异常。前期明确技术边界,需做好 “双向沟通”:
一方面,与开发团队提前对接。召开技术评估会,明确当前项目的技术限制:如服务器承载能力(是否支持大量动态效果)、浏览器兼容性要求(是否需兼容 IE 浏览器)、移动端适配标准(是否采用响应式设计或单独开发 H5)。例如,若开发团队告知 “复杂粒子动画会导致页面加载超时”,设计师可改用更轻量的渐变效果替代。
另一方面,了解技术可行性方案。主动向开发询问 “哪些设计效果容易实现”,比如 “圆角按钮”“简单滑动动画” 技术成熟且开发成本低,而 “自定义光标效果” 可能需要额外代码调试。在不影响核心视觉的前提下,优先选择 “技术成熟、开发高效” 的设计方案,避免因追求小众效果导致返工。
视觉风格不统一是后期返工的常见原因 —— 比如首页用 “卡通风”,内页用 “极简风”,或色彩搭配忽冷忽暖。前期制定明确的视觉规范,能让设计过程更高效,也避免后期调整细节。核心规范需包含 3 个部分:
第一,色彩体系。确定 “主色、辅助色、点缀色” 的搭配方案,明确每种颜色的色值(如主色 #2C5282,辅助色 #4299E1),并说明使用场景(如主色用于按钮、标题,辅助色用于图标、提示框)。例如,科技类网站常用 “蓝白灰” 传递专业感,而文创类网站可采用 “莫兰迪色” 营造文艺氛围。
第二,字体规范。明确 “标题、正文、辅助文字” 的字体、字号、行高:如 PC 端标题用 “微软雅黑、18px、行高 1.5”,正文用 “宋体、14px、行高 1.8”;移动端需适当放大字号(如正文 16px),确保可读性。同时,规定字体使用限制(如避免使用超过 3 种字体,防止页面杂乱)。
第三,组件规范。提前设计核心 UI 组件,如按钮(默认态、hover 态、禁用态)、表单(输入框、下拉菜单)、图标(线性图标或面性图标)的统一样式。例如,所有按钮统一用 “4px 圆角”,避免后期不同页面的按钮样式不一致,需逐一修改。
预算不足或周期过短,可能导致设计 “中途缩水”—— 比如原本计划做的动态交互被迫简化,或因赶工期忽略细节优化。前期明确预算与周期,需做好 “合理规划”:
预算方面,与甲方确认 “设计总预算” 及 “可分配到视觉设计、交互设计、后期修改的比例”,避免因预算有限导致后期无法实现核心效果。例如,若预算不足,可优先保证 “核心页面(首页、产品页)” 的设计质量,其他页面采用标准化模板。
周期方面,制定 “分阶段时间节点”,明确 “需求确认、用户调研、初稿设计、修改优化、最终定稿” 的截止时间,并预留 10%-20% 的 “缓冲时间” 应对突发问题(如甲方临时调整需求)。例如,总周期为 1 个月的项目,可分配 7 天做前期准备,15 天做初稿设计,5 天做修改优化,3 天留作缓冲,避免因时间紧张导致设计粗糙,后期需反复调整。
网站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,看似 “耗时”,实则是 “节省时间” 的关键。从明确需求到确认技术边界,从分析用户到制定视觉规范,每一步都是为了让设计 “少走弯路”。当前期准备充分时,设计师能更专注于 “如何让设计更贴合目标”,而不是中途陷入 “修改 - 推翻 - 再修改” 的循环。记住:好的设计,从来不是 “画出来的”,而是 “准备出来的”。